2011中国国际五金展点亮行业发展新旅程
红地毯上走来技术与品牌明星
□ 本报记者 郑建玲
“‘十二五’期间,五金行业的发展重心是转型升级,力争通过一系列努力,实现全行业发展的5大转变,而这需要全行业在未来5年内通过强化技术进步和品牌培 育才能实现。今年,五金行业已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将于9月21日~23日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11中国国际五金展,通过首次开辟精品专 区、推出‘金钩奖’五金产品工业设计大赛及连续举办中国厨卫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很好地诠释了技术和品牌对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日前,在由中国五金制品 协会组织召开的2011中国国际五金展新闻发布会上,该协会理事长张东立用这样一段话肯定了即将举办的中国国际五金展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介绍,于2001年开始亮相的中国国际五金展,至今已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在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等机构的精心培育下,得益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和 企业支持,以“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为定位的中国国际五金展发展迅速。至2010年,其展出面积已达1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逾2300家,海外展商则 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这也使得它与德国科隆国际五金展、美国五金展共同被誉为“世界三大五金展”,并且规模位列全球第二。目前,中 国国际五金展已成为国内五金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十二五”期间,五金行业通过转型升级要实现的5大转变包括: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集约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低成本、低价格向高附加值、高利润转变;由贴牌为主向创立自主品牌转变。
张东立解释说,之所以将这5大转变锁定为发展重点,主要基于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急需突破的瓶颈。他说,长期以来,五金行业曾给人“小五金”的认识,即它是简 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低和技术含量低等,因而行业内始终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档产品过剩、靠低成本和低价格竞争及以量取胜的问题,这也使得国 内五金制品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产品占据,而国内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打拼,即使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也大多靠贴牌赚取微薄加工费生存。五金行业的这种 发展模式,近年来日益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那些技术和品牌优势不明显的企业不断面临着生死劫。 相反,那些一直注重品牌建设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反而在市场上表现得越来越好,特别是一些龙头骨干企业,由于舍得大投入用于设备和工艺改造及技术创新,生产的 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不说,海外订单也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