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灯原料上涨 不良厂商偷工减料
不合格产品短命还藏安全隐患
□ 本报记者 罗 兵/文
“不到一年,节能灯坏了好几个!”近日,家住北京东小口镇的李女士不得不再次爬上梯子换节能灯管。
为了响应国家节能低碳的政策,她从超市购买了几个品牌节能灯,价格约在10元左右,本想着一定能用上一两年以上,可是未料到,刚过半年,就开始陆续罢工。询问周围的邻居,都在为短命的节能灯苦恼:节能灯既不节能又不省钱。
据了解,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推广使用节能灯。北京市甚至还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了1000万只节能灯。尽管各地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灯产品,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使用节能灯的比例仍然相当低。
“在大城市、沿海城市,估计已经达到60%~70%以上,而中小城市可能在40%~50%左右,农村就可能有10%~20%。”中国照明电器学会副理事长柴国生估计。
在北京市的一家大型灯饰城,记者看到,店铺里摆放着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节能灯,价钱从3元到20元不等。据一名销售人员介绍,10元以下的属于低档货,这种 节能灯质量很难保证。“这个东西没谱。质量好的能用一年以上,便宜的也许一两个月就坏掉了。一年之内不坏,我肯定保证不了。”这名销售人员承认,质量比较 差的节能灯使用寿命一般只有两三个月,这和不少市民的感觉一致。
李女士的邻居算了这样一笔账:她家里使用的是5瓦的节能灯,这种灯一般可以达到普通白炽灯25瓦的照明效果,按照每天10个小时来计算,每天可省电0.2 千瓦时,一个月可节省6千瓦时电,以每千瓦时电0.5元计算,一月就能省下3元,用节能灯既环保又能省钱。不过,今年她买的节能灯一个月就坏了2只,当时 买一个节能灯花了6元左右,“省下的电费远不够买灯泡的钱!名牌的节能灯往往一二十元一个,普通人家怎么能承受得住?”
名牌的太贵,便宜的为何质量这么差?不少消费者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是因为稀土涨价,厂家成本压力太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名灯具厂商抱怨,今年3月开始,三基色荧光粉随稀土涨价而大幅度上涨,这带来了节能灯整 个产业链的巨变,荧光粉厂、毛管厂和成品厂这一整条产业链的成本价格都相继上涨15%~25%,这种成本压力让很多商家都感觉吃不消。